草地生態系統要素的動態監測主要包括草地環境信息動態更新,草地生產、生態、災害信息動態監測與評估等。20世紀中葉,蘇聯和歐美等發達國家就基于航空遙感開展了國家和洲際尺度的土地資源調查。20世紀70年代后,國際自然保護監測中心(CMC)、全球環境監測系統(geMS)等。
全球性自然資源監測網絡在全球范圍內開展了植被資源調查、監測與評價20世紀80年代以來,空間信息技術開始應用于環境資源調查、評價與規劃研究;90年代以來,開始了包括草地各類資源信息系統的研制與應用,運用現代空間信息技術進行了各類資源監測預警、分析與評估。隨著3S技術的發展,在草地資源、環境和生態信息的采集、處理等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草地資源調查與分類技術已經由單時相、單源遙感分類向多時相、多源信息融合發展;由單一分類方法向復合分類方法發展;由基于像元分類向混合像元分解分類和面向對象分類方向發展;由傳統分類向智能分類方向發展。
草地資源生態質量監測指標已經由原來的生物量、覆蓋度等簡單綠度表觀指標向草地植被類型識別、健康狀況診斷(病蟲害、鼠害、害等)等質量指標發展,應用范圍也由原來的國家級等宏觀用戶向農場、牧戶尺度普及發展。
隨著傳感器制造技術的發展,傳感器識別能力迅速提高,厘米級空間分辨率、納米級帶寬的“高分”傳感器相繼升空,拓寬了草地資源遙感的指標監測范圍。低分辨率遙感數據影像上影跡模糊、監測困難的細小植株,在新一代“高分”遙感數據的影像上變得清晰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