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1.0是以人力與畜力為主的傳統農業,是農業社會的產物。在農業社會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人類最重要的勞動工具是用以開發土地資源的各種簡單手工工具和畜力,它們是對人類體力勞動的有限緩解,并沒有從根本上把人類的生產活動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縱觀人類從業社會的發展,盡管產工具從早期的石器、青銅器發展到后來的鐵器,但從整體來講,在農業社會生產工具仍然是初級的工具,生產工具只是人體局部功能的有限延伸革命。
農業1.0所處的代際是以體力勞動為主的小農經濟時代,農業1.0時代依靠個人體力勞動及畜力勞動,人們根據經驗來判斷農時,利用簡單的工具和畜力來耕種,主要以小規模的一家一戶為單元從事生產,生產規模較小,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較為落后,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差,農業生態系統功效低,商品人類漁獵社會開始于200萬年前,此時人類剛學會制造石刀、石斧與石錐經濟屬性較弱。等簡單的生產工具,這就是舊石器時代。約600年前,人類開始掌握煉銅技術,從而進入青銅器時代,生產效率大大提高。到4000年前,人類進一步掌握了煉鐵技術,人類發明了各種工具,如鋤頭、刀、犁、斧等生產和生活工具使得生產力進一步發展,人類從而進入鐵器時代,這是農業1.0的萌芽,農業1.0時代在我國延續的時間極其漫長,整個農業1.0時代基本都是一個依靠農民自力更生、勤勞致富、單打獨斗的時代。拋開我國幾千年的小農經濟和新中國成立后的人民公社而論,我國農業1.0時代基本貫穿了改革開放后的第一個十年。在這個十年里,由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突破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堅持的計劃經濟模式,極大地調動了農民們的生產積極性,解決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不僅逐漸結束了農產品長期短缺的歷史,還基本上解決了全國人民吃飯的問題。
改革開放后的十年里,我國農業仍舊以個體農民為主體推動力量,通過精耕細作、化肥和農藥的使用、農機的使用、培育使用良種等方式來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在那個物資相對短缺的年代,主要出售的雖然還是初級農產品,但是總能輕松賣出,農民能夠過上相對富足的生活。
農業1.0時代,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在我國農業生產方面產生過積極的影響,但隨著時代進步,這種小農體制逐漸制約了生產力的發展。這個階段主要以“產量高”為目標,雖然比起現在動輒成千上萬畝的農業項目來說大多還是“小打小鬧”,但卻為農業產業化奠定了基礎。可以說,農業1.0主要追求的是農業耕種技術的“專”。農業也正朝著智能化一步一步前進,拭目以待智能化農場給大家帶來的驚喜。
更多內容推薦:“互聯網+”農業旅游可視化成新模式